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69名18~35周岁的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购买商品时,32.5%的受访青年更看重品牌,52.6%的受访青年更看重品质。78.1%的受访青年认为身边年轻人能做到理性消费。
当代年轻人消费更理性和聪明
中国医科大学学生朱迪(化名)每月支出中,饮食与其他项目的比例大概是1:1,花费最多的是饮食。对于商品,朱迪觉得品质更重要。“大牌商品品质是有一定保障的,但价格大多虚高,更多的是品牌效应,我觉得适量购买还是可以接受的,没有必要全部购买大牌”。
厦门建发集团有限公司实习生张路每月工资的80%都会花出去,用于买服装和护肤品等。“受到经济能力的限制,价格是我购物时的一个考虑因素。虽然经济水平有限,我对衣着和护肤品还是有一定要求的,所以会去追求平价但好用的东西。”
调查显示,受访青年每月开支主要在购物(73.5%)、日用品(66.5%)和娱乐(57.0%)方面,其他还有:交通(47.0%)、学习(39.9%)和通讯(39.2%)等。
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薛海波表示,每个人所处的微观环境,比如家庭背景等存在差异,这直接影响其消费行为。而且,就同一个人而言,其消费行为也会随着消费情景的变化而变动。不过,从世代或代际的角度来看当代年轻人,其在消费行为上也具有一定的共性。“这里所说的世代或代际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每10年为一个世代,而是指心理上的世代,即生活在同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的年轻人群,它以90后为主,也包含部分80后,甚至少数70后和00后。基于这样一个前提,结合一些数据,我想用‘理性’和‘聪明’两个词来对当代年轻人的消费行为加以肯定”。
薛海波分析说,“理性”体现在年轻消费者制定消费决策时,将自身消费能力、性价比、实用性和必要性等作为主要考虑因素,他们通常在自身消费能力范围内购买,购物有计划,货比三家。“聪明”则体现在当代年轻人具有理财意识,能够通过信用、虚拟货币和现代化技术手段来实现消费和理财目的。此外,他们对商家的营销手段也具有一定识别能力,并不轻易“上当”。当然,也不乏有部分年轻消费者存在入不敷出、过度炫耀、消费成瘾“买买买”等问题,但这只是个别现象。
调查显示,在购买商品时,32.5%的受访青年更看重品牌,52.6%的受访青年更看重品质,14.9%的受访青年表示不一定。
薛海波认为,“品牌”和“品质”二者并不矛盾。品质是品牌的根基,没有品质的品牌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持久,更无所谓做大。只有品质而不重视品牌,则犹如“在深夜中暗送秋波”很难被“意中人”所察觉。而且,只有品质没有品牌,产品就缺乏个性与文化,进而也难以获得年轻消费者的认同与青睐。
张路购物时更看重品质。在她看来大牌商品固然有其优点,但是品牌溢价过高,同时针对的消费用户也不是大学生群体,超高的品质对大学生来说也不太必要。“以护肤品为例,大牌中的有些成分确实是有效的,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还用不着”。
78.1%受访青年认为身边年轻人能做到理性消费
“一些大学生通过借贷过度超前消费,这是一种不顾自己经济状况的、不理智的行为。”朱迪认为,年轻人消费前一定要三思而后行。要保留有一定的资金,这样有紧急事件不会尴尬。“要全面规划,量入为出,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调查中,78.1%的受访青年认为身边年轻人能做到理性消费,具体来说,22.7%的受访青年认为身边的年轻人消费很理性,更看重品质和实用性,55.4%的受访青年认为比较理性,能货比三家,有控制地购物。21.9%的受访青年觉得身边年轻人消费不太理性,还存在盲目追求名牌现象。
薛海波指出,每个人在一定的消费情景下,受各种影响因素刺激,都可能作出过非理性消费决策。但就一般人而言,这种非理性消费决策并不是一件很频繁的事情,而且当事人也可能会反思其决策行为,或选择退货,或告诫自己下次注意。
张路认为,购买力应该以个人经济承受能力作为主要标准,在实际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消费。“追求大牌并不是不可以,但是我觉得动机应当是对品牌的认可和欣赏而不是为了攀比”。
调查显示,对于大牌商品,20.4%的受访青年非常希望拥有,一定会买,71.8%的受访青年会选择性地、在消费能力范围内购买,6.9%的受访青年不会买,1.0%的受访青年表示说不好。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丁建臣介绍,中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但人们整体收入水平较低,教育水平较低。一些人买东西还是要看是否用得起,也难以买到真正的名牌,所谓的名牌很多都是仿冒。
“现在整个社会消费升级,包括年轻人在内的整个消费群体都在矫正自己的消费行为。”丁建臣说,“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一些背景:首先,如果年轻人所在家庭人均月收入超过5000元,就算高收入了,这样的群体在中国占20%左右。低收入群体也占20%,剩下的都是中等收入群体。我国还有很多年轻人受教育程度低,没有良好的教育,很难有一个理想的工作,没有理想的工作,就难以获得较好的收入。其次,年轻人家庭要承担孩子的抚养、老人的赡养等,生活支出压力巨大,月光族越来越多,年轻人可支配的个人收入是很低的。”
丁建臣认为,政府应该通过制度创新为年轻人提供更多就业、创业的机会,真正增加他们的收入。年轻人要做好人生规划,不要当“啃老族”“月光族”,应该理性消费,避免校园贷等各种消费、投资陷阱。商家应该卖良心货,办良心事。
“消费升级指的是消费结构变化,反映的是消费层次的提升。影响消费升级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思考,一是消费升级的动力,二是消费升级的可能。”薛海波说,消费之所以能够升级,离不开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提升,所以家庭收入是消费升级的动力源泉。政府如何降低税负、增加就业、藏富于民,商家如何提高技术、降低成本、让惠于民,消费者如何提升自我、开拓致富门路以提高自身消费能力等,都有助于推动消费升级。
受访者中,00后占2.5%,90后占48.6%,80后占44.4%,70后占4.5%。男性占51.5%,女性占48.5%。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品芝 实习生 顾凌文 来源:中国青年报
朋友圈又一次被爆款文章刷屏。5月28日晚,微信自媒体公号“视觉志”发布视频类文章《凌晨3点不回家:成年人的世界是你想不到的心酸》,引发无数青年共鸣。...
《年轻人,别让拖延症毁了你》《手机,正在摧毁年轻一代》《外卖,正在毁灭年轻人的生活》《被宫斗剧毁掉的中国年轻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年人的微信朋友圈开始被这样的文章刷屏。 我们好 ...
转眼,春节假期进入尾声,不少人踏上了离家的路。而对于部分年轻人来说,离开家乡终于让处于焦虑的他们“松了口气”。有没有对象?何时结婚?这些直击心灵的拷问使春节变得“度日如年”。...
近段时间,有关专家的言论特别的多,争议也是非常的大,你怎么看这些人说的话?...
央视网消息:在全面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后,中央在六稳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六保,为应对疫情冲击、推动经济平稳运行把脉定向。而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过程中,各电商平台和物流行业也在共同发力,促进消费和释放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