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耶鲁大学新闻截图
随着中国宣布要在本世纪中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国外学界与智库对此高度关注。11月2日,在耶鲁大学召开的专家座谈会上,该校多名专家讨论了中国的发展与美国的应对,并对中美关系发展提出建议。
针对中国崛起意味着什么这一问题,耶鲁大学经济学系教授阿莱·切文斯基认为,中国崛起为全球经济大国,可以被视为中国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屈辱后重回它的历史位置。“2049是中国回到它的历史轨迹并占领它应有位置的时候,”切文斯基说,“中国应有的位置,某种程度上是指经济系统的中心。中国是否将成为中心或是全球经济系统的中心是一个可探讨的问题。”
对于美国是否应该将中国视为一个对美国全球秩序主导地位构成巨大威胁这个问题,耶鲁大学杰克逊全球事务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斯蒂芬·罗奇表示,虽然美国国会和政府形成的两党话语体系将中国塑造成一个主要威胁,但这些说法毫无根据。
耶鲁大学校长彼得·萨洛维进一步表示,中美两国间学术研究和交流具有互利性。在场听会的学者中有十几人表示,他们有过与中国学者在学术研究上的合作。对此,萨洛维说:“这样的学术合作已经导致重大发现,将帮助全世界。中美应该尝试呼吁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中国和美国能产生的最好结果。中美应该借助对方的长处,找到解决紧迫性全球挑战的方法。”
耶鲁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和国际安全研究主任努诺·蒙泰罗则认为,中国在未来是否会成为一个与美国势均力敌的国家取决于它是否有能力开发一个品牌,一个中国所代表的的理想图景,并可以向其他国家推广。中国需要在全球发展一套关于中国体制的自我话语体系。
对于中国与西方的关系将朝着什么方向演变,耶鲁大学东亚语言文学与比较文学教授石静远认为,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一直以弱者的身份讲述自己的崛起,并且在借用西方体系里的元素的同时,保持了自己的文化和政治认同。“对于中国来说,吸收西方好的部分从来不是要变成西方,”她说,“这是为了将这些部分作为成为更好的东西的阶梯。至少对于世界其他国家来说,这是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观的替代品。”
至于中美公民应该如何进一步交流,英国《金融时报》亚洲版编辑贾米尔·安德里尼发现,中国公民了解美国的程度平均来说比美国公民了解中国的程度更高。为解决这一鸿沟,石静远鼓励更多的美国公民观看中国电影,阅读中国的科幻小说,从而更好地认识中国这个国家和社会。自我力量是中国目前在世界上存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她认为,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与中国的经济一样重要。
萨洛维则认为美国应该向中国学习基础设施建设,如中国的高铁和现代化机场。“经济和政治背景具有显著不同,”萨洛维说,“但是美国还没有建设出我们所需的像中国铁路和地铁那样的基础设施,美国因此正在为此付出代价。”
对于中国经济的韧性,罗奇表示,在过去的20年中很多评论者关于中国经济崩溃的预测都被证明是不正确的,中国有能力应对这些挑战,包括环境退化、人口关切和过度投资。罗奇说:“中国是在拥有世界上最大国内储蓄实力的情况下这么做的,中国可以将自己的储蓄用于建设基础设施,从而支撑社会的保障网络。中国的力量更持久。”( 刘思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