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2月22日电 12月18日,《中国合伙人2》登陆院线。纵观整部影片,无论从影像质感的营造还是情节的精心设计都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主演演技也全员在线。但电影并没有延续前作的势头,反而遭遇了口碑与票房的双双滑铁卢。真实感的缺失与国家社会气质的低契合度也许是导致电影失利的原因,而中国电影市场对职场电影的低迷需求也成为重要助推因素。12月20日,《今日影评》特邀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索亚斌,为您解读《中国合伙人2》》中的得与失。
细节设计耐人寻味 失去真实无法激动人心
对比《中国合伙人2》,索亚斌认为2013年由陈可辛导演的《中国合伙人》取得市场和口碑双赢的原因,并非因为它是一部职场电影,而是由于《中国合伙人》站在了中国青春片发展的潮头。电影通过在大学校园内和创业成功后两个时空的转换,向观众传递了青春与成长的人生感受,也许是《中国合伙人》成功的关键。而导演陈可辛对影片的高标准、严要求也与其成功密不可分。
主办方供图
谈及《中国合伙人2》,索亚斌在《今日影评》中认为,这部电影是前作同一主题的延续,但更换了导演和主要角色,故事背景也从英语教学学校变成了互联网创业。从电影局部分析,影片中不乏闪光点,人物表演都在水准线以上,摄影也十分出色。因为涉及前后两个时空的转换,视觉还原效果也十分出色。但缺乏有效戏剧性的矛盾冲突线索引领,也缺乏足够明确的价值观依托下,使细节显得细碎。
在《今日影评》中,索亚斌认为电影中有些具体场景极富观赏乐趣。由于电影以互联网创业为主题,为了避免单一场景导致观众审美疲劳。电影将人物谈话全部置于开放式环境与动态过程中,将几个不同的空间环境交叉剪辑在一起,形成一种节奏感,也形成内在的呼应关系。但精巧的细节与场面,在相对断裂的故事情境和相对简单化、传统式的矛盾表现方式面前,显得缺乏内核。
索亚斌表示,令人遗憾之处不全是电影本身的问题,前作《中国合伙人》恰恰因为是取材于真实的故事,主人公最后的成功才显得特别有力量。续集遗憾之处在于没有采用真实的故事。在故事情节上,很难像《中国合伙人》那样有清晰的辨认。对社会整体创业形式的杂糅使电影虽然使具有了典型性、代表性,但丧失了真实的力量,失去了打动人心的能力。
市场缺乏职场电影生存空间 同类电影应契合国家气质
影片除了讲述互联网的发展历史以外,也在着力表现大学生在毕业以后如何在职场打拼创业的经历,近年来虽然大量影片都在尽力表现小人物追逐梦想的过程,但是最终呈现出的效果往往不如人意。针对这种落差,索亚斌认为是由于职场电影在当下中国电影市场中缺乏足够的生存空间,在观看职场电影时,片中主人公的成功与观众的现实状态容易产生强烈的撕裂感与剥离感,所以很难使观众在看电影时获得情感上的共鸣,情绪的发泄,和情怀的共振。
主办方供图
针对职场电影在中国的境遇,索亚斌在《今日影评》中认为,借鉴外国成功作品有助于拓展视角,找到创作突破口。在索亚斌推荐的日本职场电影《扁舟记》中,主人公编纂词典历经十几年时间,跨越纸质书时代来到数字时代,其中蕴含的工匠精神引人深思,也与日本企业文化密切相关。而好莱坞出品的职场电影中,主人公常常以性格偏执的“极客”形象出现。
在《今日影评》中,索亚斌表示《中国合伙人2》似乎吸取了二者的成功经验,主人公具有重大性格缺陷,也有类似于工匠精神的坚守和坚持,但没有很好的融合为一,显得有些刻意、生硬。他总结,好的职场电影不光要表现人物,在表现人物故事的同时,也要有对现实情况的敏锐观察与提炼,将电影与社会现实紧密对应。其次,职场电影需要与国家的具体文化氛围,企业文化总体特质相呼应。同时,当前中国电影市场与中国观众似乎对职场电影缺乏关注兴趣,这需要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与成熟逐步解决。
据悉,电影文化评论类日播栏目《今日影评》每周一至周五晚22:00档于CCTV6电影频道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