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3月13日电 (记者 李晓喻)2019年既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从全国两会释放的信息来看,今年官方惠民生将“全面发力”。
资料图为大学生参加就业“双选会”找工作。中新社记者 张勇 摄
力度空前促就业稳定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稳增长首要是为保就业”,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并提出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发力。
去年12月,中国已部署了一系列稳就业政策,如对不裁员或少裁员的企业返还一半上年实际缴纳的失业保险费,对生产经营困难的企业加大返还力度;给创业者提供更大资金支持等。
是次政府工作报告针对就业的政策安排力度进一步加码,包括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拿出1000亿元(人民币,下同),用于1500万人次以上的职工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加快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中央财政大幅增加对高职院校的投入等。
无论是把就业优先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工具箱,还是提出一系列力度空前的稳就业措施,都表明今年中国对就业的重视远超以往,将打出“组合拳”缓解就业压力。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张鹏认为,今年中国就业优先政策将更加突出对就业的直接支撑和促进能力,更加注重就业与其他宏观政策有效衔接。
打“铁算盘”保民生投入
保障民生离不开财政“真金白银”的投入。是次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切实保障基本民生,基本民生投入确保只增不减。
据官方数据,与去年相比,今年民生领域多项拟安排资金有显著增长:就业补助资金539亿元,同比增长14.9%;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专项资金237亿元,同比增长26.6%;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1467亿元,增长5.1%,支持各地开展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工作;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资金1433亿元,同比增长12.4%。
在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支矛盾日益突出背景下,民生领域资金投入不仅未被削减,反而进一步加强,实属不易。这背后的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如何化解,备受关注。
对此,中国高层在两会期间已多次表示,为让民众过上“好日子”,政府要过“紧日子”。在落实层面,中国财政部部长刘昆称,要当“铁公鸡”,不该花的钱“一毛不拔”;同时要打好“铁算盘”,把该花的钱花好,花在“刀刃”上。
由此观之,今年中国料将在严控“三公”经费,压减一般性支出上推出更多力度超过以往的“硬举措”。
出更多“重拳”解民生痛点
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如何解决?怎样减少假货,让“买买买”更放心?针对这些民生痛点的破解之道,官方释放明确信号:出重拳。
针对食品安全,中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张茅称,要建立最严谨的标准;实施最严格的监管,从源头严防、过程严管、风险严控;实行最严厉的处罚,包括巨额惩罚制度、巨额补偿制度、重奖举报人制度;坚持最严肃的问责。
针对疫苗安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焦红称,将在属地管理的基础上强化对疫苗生产企业的巡查和抽查,一旦发现违法违规的要“严肃查处”。
对假冒伪劣问题,张茅明确,要严格监管,严厉处罚,大幅提高违法成本,“使制假售假者倾家荡产”。
措施更实、投入更多,今年中国惠民生“非常出手”,民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增强可期。(完)
中国“两会时间”即将开启。3月初,在北京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审议外商投资法草案,就这项事关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法律寻求“最大公约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