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华时事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 正文

国内“以螨治螨”、“以螨治虫”、福建艳璇生物防治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艳璇

   来源:中国网   日期:2023-04-09 20:22:04
导读:以螨治螨泽万民 ,科技强农谱新曲——访国内以螨治螨、以螨治虫生物防治学科产业化、商业化第一人、福建艳璇生物防治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艳璇近三十年以来,我国农业发展迈入全新赛道,以专业化、科学化、机械...

以螨治螨泽万民 ,科技强农谱新曲

——访国内“以螨治螨”、“以螨治虫”生物防治学科产业化、商业化第一人、福建艳璇生物防治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艳璇

近三十年以来,我国农业发展迈入全新赛道,以专业化、科学化、机械化种植取代传统的播种方式。同时,农业生产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也成为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如何通过生物防治提升农田生物多样性、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提高农产品质量是农业科技工作者着重研究的三大痛点难点。福建艳璇生物防治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建艳璇生物)创始人——张艳璇,自20世纪90年代末就展开了对螨害的研究,是我国公认的“以螨治螨”、“以螨治虫”生物防治学科的领军人物。

越是伟大的事业便越是充满挑战,就越需要知重负重。历经多年承压奋进,由张艳璇所主导的“以螨治螨”生物技术在柑桔、苹果、桃、梨、桑树、棉花、玉米等农林作物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实现了农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科技成果从根本上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帮助农民丰收。

基于在生物防治技术研发应用方面的显著成绩,张艳璇荣膺荣誉无数,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被评为福建省首批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福建省杰出科技人才;荣获2017年度中国女科技工作者社会服务奖、2018年世界知识产权日“寻找创新的她”十大女性创新变革者、2019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2021年度“最美科技工作者”,曾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其主持的科研项目200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进步二等奖、福建省专利奖二等奖、福建省标准贡献奖二等奖等16个奖项。除此之外,她还拥有国家发明专利14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制定并颁布捕食螨生产、田间应用标准3项。同时,她的论文《螨类的形态、适应、生殖和系统发育基因组学研究》发表于BMC Genomics,是国际上第二篇有关捕食螨基因组的文章,是国际上第一个发表胡瓜钝绥螨全基因序列以及破译捕食螨作为优良天敌的遗传密码的科技工作者。这篇论文为国际上为以螨治螨的有效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在国际学术界引起很大影响。除这篇论文外,她还先后在《林业科学》、《应用生态学报》、《系统与应用蜱螨学报》、《实验与应用蜱螨学报》、《日本蜱螨学报》、《国际蜱螨学报》等刊物发表150多篇论文。值得一提的是,由其所著的《福建竹螨的生物学防治》(Biology and Control of Bamboo Mite in Fujian)于2000年在英国大英博物馆出版,并在20多个国家进行交流会时,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英国大英博物馆同时收藏。

松柏之志,逐风挽浪创新迹

她是国内“以螨治螨”、“以螨治虫”生物防治学科产业化、商业化第一人,为我国发展绿色农业做出巨大贡献,为农业生态系统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和方向;为减少农药使用,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夯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树立了全新标杆。她,就是张艳璇。

“三千年读史学习有归期,九万里悟道践行无穷期。”用一生去践行这句话的张艳璇,彼时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文学家,她喜欢文字带给人的精神享受和动力支撑,也期望有朝一日能够成为别人的精神支柱。直至1975年,这个梦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那时,意气奋发的张艳璇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前往福州郊区农村插队,经历四年春去秋来,她与当地农民打成一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深入了解农村、土地、农民。看到精心播种的农作物遭受虫害和其他灾害,她深刻体会到农民的不易,也深知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势必还有数以万计的农民面临着同样的难题,她想为这些可亲的乡亲做点贡献的心情极为迫切。高考恢复后,张艳璇明白机会已然来临,她要用科学种植的知识改变农村落后的种植面貌,遂以优异成绩考入福州农业大学农学系,毕业后,她顺利进入福建省农科院植保所工作,从事螨类相关研究。

行者方致远,奋斗路正长。用知识武装自己,用科学的眼光辩证看待问题,对于螨害问题的解决,张艳璇信心百倍。20世纪90年代末,福建主要种植的经济竹种毛竹林遭到大片损毁,千万户家庭依靠毛竹生活,毛竹林受到损害,不仅让百姓心急如焚,身处工作一线的科技工作人员也不得不火急火燎地展开驰援。为明确受灾类型,张艳璇毫不犹豫地住在了当地,深入竹山仔细观察了解,并借助国内外顶尖生物防治技术开展研究。在进行大量资料查阅分析后,她明确了此次受灾类型为螨害,并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发现日本北海道大学的斋藤裕教授主攻观赏竹的螨类研究。这一发现让张艳璇如获至宝,兴奋良久,并提笔写信给斋藤裕教授,诚挚邀请他来中国帮助调研,共同研究课题。张艳璇认真负责的态度和真诚打动了斋藤裕教授,此后的两年时间,张艳璇与斋藤裕深入福建省建瓯、三明、南平等地进行调研,并确认受灾毛竹是受到了害螨的“攻击”,纯林化是导致螨害暴发成灾的重要原因。

青霄有路终须到,不获全胜誓不归。明确了问题根源,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对症下药,解决问题。张艳璇发现湿度和降雨是影响毛竹害螨使种群消亡的重要因素,不同季节害螨与天敌之间的营养竞争、空间竞争及时空动态变化关系也是不同的。根据这几条重要发现,她针对性地提出了综合治理方案,即借助害螨的天敌——捕食螨,进行科学有效的生物防治,让困扰当地一时的竹林螨害得到了有效防治。看着乡亲们洋溢在脸上的笑容,张艳璇觉得一切辛苦都值得,哪怕在调研时摔伤股骨,常年疼痛难忍,她也觉得无比值当。

苦心人,天不负。利用捕食螨进行生物防治这一科研成果得到了广泛地推广和应用,成绩斐然。此后,张艳璇便全身心投入到农业螨类基础与应用研究,在“天敌”捕食螨商业化的道路上不断开拓,成为这个行业的拓荒者和领军者。凭借过硬的业务能力与负责的工作态度被斋藤裕教授所欣赏,斋藤裕对张艳璇的学术水平和坚韧毅力都十分认可,特意为她提供全额奖学金,邀请仅有专科文凭的她去日本北海道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于是,张艳璇成了该校由日本政府出资培养的第一位中国博士,导师斋藤裕还称她是“自己带出的最成功的学生”。

知识的积淀,科技成果的转化落地,都使张艳璇无比振奋。但“以螨治螨”生物防治研究的实践之路却困难重重,首当其冲的便是培育益螨的成本高昂,难以实现产业化。为彻底解决这一难题,张艳璇将目光投向国外。1996年,通过国家引智项目,张艳璇从英国引入了一个优良的捕食螨品种——胡瓜钝绥螨。在反复的实验测试后,张艳璇成功实现人工培育捕食螨,探索出捕食螨工厂化生产的有效途径,建成了年产8000亿只捕食螨的生产基地,开启了“以螨治螨”新征程。

这之后,张艳璇又不负众望地成功扩繁和培育出智利小植螨、斯氏钝绥螨、加州钝绥螨等10多种防治害虫害螨的益螨。发明出用地中海粉螟卵饲养瓢虫、寄生赤眼蜂,探索出以农业防治(根外追肥,诱导抗性、健康培育)为基础、以天敌(捕食螨携菌体、瓢虫)资源筛选与利用为核心,以物理防治(黄板)、行为控制(性诱剂、性信息素)、生物农药、低毒农药为辅助手段的安全、健康、经济合算、社会接受、环境友好、持续发展的“农作物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解决方案”。

益螨的成功培育,不仅在国内掀起热潮,在国际上也是备受瞩目,引起广泛讨论。1998年,张艳璇收到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技术委员会的邀请,应邀出席了第七届国际蜱螨学术讨论会,并在大会上作重点报告。1999年5月,她再度赴日参加第四届国际植食性螨种群动态学术研究会,在会上作为亚洲代表作了主题演讲。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这种力量不断敦促张艳璇奋勇向前,一项项研发成果从遥不可及的理想化状态落地实施,这让她再次坚定创新、突破、转化成果的道路。为加快推进捕食螨相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张艳璇不断招贤纳士,扩充队伍,就连在加拿大留学14年并已有所成的女儿也被她呼召唤回国,成为推广捕食螨的一份子。

行者方致远,奋斗路正长。立足当下,回首过往三十余年时光,如白驹过隙恍然流过。变的是一方方果园,一洼洼庄稼的品质,是国内生物防治螨虫害技术的提升,是保护生态环境、坚守农产品质量安全取得的阶段性进步;而不变的是张艳璇一如既往的对研究益螨的赤忱和热爱,是她一门心思为农民、农业奉献终生的誓言。微风习习,吹不走三十多年前那个明媚女孩的誓言,吹不散她的鸿鹄之志,她将借风而行,带着“益螨治螨”的技术走向更远。

产业提质,绿色农业新局面

捕食螨,实际上是一类具有捕食作用的螨类,其捕食对象包括多种害螨与害虫等小型有害生物。捕食螨捕食能力强、应用范围广,并对其他危害巨大的小型害螨害虫具有一定的自然控制作用。捕食螨的成功应用,对我国农产品的安全生产和生态环境安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后,张艳璇被派遣前往新疆支援当地农业建设。从明媚婉约的南方到豪迈粗犷的西北,捕食螨是否能够在当地适应推广,农民对于生物防治意识的差异等困难可想而知,而生性要强的张艳璇给自己立下军令状: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完成!她喜欢探索这种未知,只有未知才能激发无限可能。

新疆是我国最大棉花产区,也是世界级棉花产区。当地有近一半农户依靠种植棉花生活,但当地棉花却长期受土耳其斯坦叶螨危害,长期产量不佳。在经过细致探索了解后,张艳璇敏锐地发现,基于地理环境、种植模式的差异,土耳其斯坦叶螨长期损害新疆棉田,这种螨来源主要有四种,即:大风远距离传送、灌水水流带动、人为活动粘带害螨以及借机械化工作过程传播。明确问题根源所在,张艳璇开始对症下药,基于新疆棉田螨害传播的特点,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制定了一整套相应的大面积棉田螨害治理办法——每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在棉田灌浇第一次水之前,在中心发生株棉花上释放捕食螨,每亩只要释放10-15袋即可,将预防提前,从根本上阻绝害螨威胁。事实证明,张艳璇的判断和举措是正确的。

从理论出发,落到实际。在新疆广袤的土地上,各个产区均能看见张艳璇忙碌的身影,如香梨、啤酒花、苹果以及玉米等作物产区都使用了捕食螨,困扰当地百姓已久的问题迎刃而解,产品品质也随之节节拔高。

产业提质,绿色生态。在援疆的十年时间里,张艳璇大展拳脚,一次次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在她的带领下,新疆共建立生物防治示范区252.36万亩,减少农药用量1916.4吨,增加产值1亿多元。除此之外,她还积极举办培训班,为当地百姓科普“以螨治螨”的科学性和必要性。她一再强调,人才是振兴产业的重要抓手,只有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以螨治螨”生物防治技术才能在神州大地不断开花结果,创造新的奇迹。在人才为主的理念推进下,张艳璇培养了500余名技术骨干,辐射培训农民5万人之多。

硕果累累,荣誉赫赫。慎终如始的张艳璇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而是紧锣密鼓地开展其他研究,经历无数次实验的堆砌,她终于成功驯养出能够生长在农田、果园中,并可捕食害螨、蓟马、粉虱、木虱的捕食螨——胡瓜钝绥螨。胡瓜钝绥螨的成功驯养为我国益螨产业化、商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6年,三峡库区3万多亩柑桔园推广使用了张艳璇生产的捕食螨,有效减少了农药对三峡库区的污染,开拓绿色产业全新局面。

甘于奉献,扎根农村践初心

让山是山,让水是水。“用养虫治虫来改变农业现状,希望成千上万的人们因为我们的努力吃上了安全的食品,希望成千上万的江河因为我们的努力而减少了农药的污染。”张艳璇将一生都奉献于这片最热爱的土地。

2021年,张艳璇光荣退休,但对于她而言,那些常人所羡慕的晚年生活并不适合于她,她依然乐此不疲奔跑于各个地区的田间地头,她由衷说道:“我想为百姓做的还有更多,我总怕时间不够用。”退休后的张艳璇,被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浙江省台州市聘请为地方柔性人才。

“让人们都能够吃上无农残的产品”成为了她新的奋斗目标。立足新的起点,她坚信生物防治技术能够为乡村振兴,为农业产业绿色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截至目前,我国已在福建、广东、广西、四川、贵州、浙江、西藏等20多个省(自治区)建立示范应用区250万亩,减少农药使用量50%-70%,降低防治成本3.48亿元,挽回经济损失3.982亿元,减少农药使用3039吨,增收节支4.15亿元,培训农户5万多人次,发放技术资料5万多份,生产无公害果品24.68万吨,节约防治用水139.355万吨,充分实现了利用捕食螨携菌多靶标控制害虫、害螨,为国内外害虫、害螨综合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成功的范例。

对此,张艳璇说道:“尽管我国捕食螨技术已得到一定应用和发展,在品种筛选、产业化生产及规模化应用方面都有所突破,但在生物防治技术的多样化与高效化方面,我们依然任重道远,我们要不断立破并举,乘势而上。”

不畏风雨,不怕艰险,她就这么热爱着她所坚信的事业;不断探索,不断进取,张艳璇用坚韧和坚守向世人展现着科研工作者的风采,展示新时代女性的魅力,生动地诠释力量和卓识的含义。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新闻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启事 | 免责条款 

版权所有:华焦网
免责声明:转载本网原创内容请注明出处。本网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 请联系本网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备案号:豫ICP备2021029863号-10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