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华时事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普及美学传播学:光大传播本来美,呼唤成长出来的本土性研究新突围

   来源:网络   日期:2022-10-21 20:12:02

编者按:近日,普及美学项目组核心成员、金华广播电视大学特聘教授刘浩冰推出新作《普及美学传播学》。该书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系普及美学分支学科建构的首部著作。作者立足于中西方学术发展的广阔视野以及当下学科知识体系发展的高度,在本源与路径上探寻中国本土化传播学科发展的路向选择,提出了学理性的解释方案。这是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构的新探索和新突围,其所引致的是以中国固有“本来美”为基础的本土化学科建设的广阔前景,这也将呼唤出越来越多的年轻学者参与其中。

近日记者采访了《普及美学传播学》的作者刘浩冰。

以下是采访回答:(A=记者、L=刘浩冰)

A:怎么看待你的学业经历、专业背景与你现在所做的普及美学传播学研究?

L:人生中很多选择并不由我能决定,我也渐随命运的安排被应许和悦纳。我80年代初生于农村,信息闭塞,读书是当时走出去的绝佳路径。父母都是地道农民,更不懂专业选择。考上曲阜师大是我第一次踏出潍坊地界,我被划分到了历史系。曲阜虽显封闭,却学风浓郁。当时考研成风,我不愿回去一辈子教书,就决意考了北师大历史系硕士,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史。硕士导师曹大为称自己是“庸师”,从不限定学生的研究方向,我自己读书学习多随性,三年碌碌,自然拿不出成果。他说,你总要有点儿自己拿得出手的东西,把硕士论文好好写写吧。硕士论文答辩时,他说“写这篇论文,你的视野眼光与将来参加工作、看问题都是相通的”,当时不以为意只是记住了,十年后博士毕业深有感触,又过两年研究普及美学传播学才真正领悟其本质。硕士毕业后养家糊口,一直从业出版。辗转几家单位,但想长期留京需解决户口等现实问题,就读了中国传媒大学编辑出版学博士,三年后顺利毕业又回北师大读博士后。我常常与人戏称,自己所学五花八门。我本科毕业论文是关于秦汉史的,硕士论文转到了明清史,博士论文在探讨民营书业,博士后出站报告则是关于新中国出版人才培养,如今又研究普及美学传播学。每一段求学经历所做的研究,内容方向似乎截然不同,以至于别人问“你的研究专业是什么”都不好回答。这在今天这样一个学科体系分明、知识体系分类专业化愈加明显的时代,我未能固守于一隅,未免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我一边走,也一直在问:“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其实,这个问题更为重要。

A:普及美学传播学在现有学科知识体系上有所新突破,现有的学科知识体系对你做学术研究有哪些影响和启发?

L:起初在以广泛接触西学为先进的时代,大家唯恐落后,以多为要,以新为先。我常随研究民俗学的同学一起上课,也与治区域社会史的人一起讨论。大家当时开口必言西学的理论方法,以此拿来反观中国问题,拼凑起来觉得新鲜时髦,以为是在做真学问。今天看来其实只是获得了点儿信息,并没有在本源上去追问思考。如今这一套也早该过去了。其实,中国问题的解决还是要回归中国问题的核心。中国古代学问都围绕本源性的天展开,讲求天地人之间的贯通,其核心问题在于理顺天人关系。晚清以来,清王朝政权崩塌后,天人隔绝。五四以来,我们接受了西方的知识体系,并致力于对国富民强之路的探索。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的学科体系、知识体系曾一味效法苏联,改革开放后又多学习西方。如今,我们的现代知识体系多在横向拓展延伸,西学与国学如何在本源问题上接洽,依然是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所在。那么,知识又是什么?现在我们称知识为系统化的信息,并一味追逐现象性的知识信息,冀图以后验性的、控制性的方式达到传播的目的,却难能找到其本源性依据。我们也无时无刻不处在信息的包围中,谁又提出了新理论、新观点,谁又运用了跨学科研究的新方法,以至于将外部信息当成了传播的核心。邱伟杰师兄在《诗剧 普及美学原理》中称,“知识是自由意志的拐杖,是前贤的本来临摹大道得道后的残躯”。知识越多,反而迷于枝叶,离初心越远。初心是什么?王阳明称,心即理,古人心性不分,其实心即为性。初心即自性、自本性的体现,“天地之性人为贵”,这便回到了以天为本源的人的天性上。这才是共通的基础。只是万人万性,万性共通的基础才是当下我们思考解决的问题所在。

A:普及美学学科是邱伟杰老师创立的,你是怎样转向普及美学传播学这一研究领域的?

L:读完博士、博士后,就学位、学历而言,外部社会限定的已经走到尽头了。那么,我又该何去何从?难道人生全部都是车子、房子等俗世之累么?显然我不能免俗,这是人存活的土壤与基础。但人生只有一种活法和一个样子未免太单调了,我还是想做点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求学的过程,让我望见了做学问门槛的高度以及学问的贵重。做学问并不是简单发表几篇文章获得同行的认可,更不是全然为了评个职称。我也扪心自问,如若不发表文章、不评职称,甚至同行不认可,难道就不做学问了么?显然,我有自己追求的学问模样。一味循环重复过往是无能的体现,低门槛的事情注定难以久远。真正的学问是滋养出来的,愿意精诚灌注倾付,而不全是挣扎、狰狞拼出来的模样。当此之时,邱伟杰师兄首倡“本来美”,为普及美学学科发展勾绘蓝图,为以“人作为研究对象”的诸学科提供了本源性发展依据。我作为普及美学研究的项目组核心成员一直参与其中,并跟随他学习。养了几年,自己稍微能静下来读点书,思考一点儿东西了,就沿循普及美学的学理脉络,在该学科整体架构的基础上做分支学科的探索,于是就有了《普及美学传播学》这本书。该书从邱伟杰师兄提出的“本来美”观点出发,梳理出五四以来中国传统国学与西方现代学问融洽的关键性节点,进而提出学理性的解释方案,由此打造出中国本土化学科体系建设的新样板。这不是拘泥于横向学科知识的简易拼接,而是基于学科发展的本源性问题在现有的学科体系、知识体系下做出的极具可能性的路径探研和突围。我做的推进只是那么一丁点儿,未来前景广阔,路远且长。

A:通过研究普及美学传播学,你对传播和美有哪些新看法?

L:我们来到世上,难能例外都要历经萌生、长成、壮盛、衰萎和寂灭。既然如此,我们都要在现实的时间与空间里度过,也都在寻求抵达彼岸的超越之路。哲学家奥古斯丁说,最高序令是存在于时间之外的。我们循此追溯传播的起源,实际上就是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有限与无限的关系,本源与路径的关系。如今我们的传播只不过把有限当成了无限,把相对看作了绝对。这一切都是基于人类本身对自我边界的认知和觉悟上生发的,由此而照见人自身,基于此才有以人为中心的传播实践。既然美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自含天赋“本来美”,又怎能舍弃拒绝呢?更应该光大传播才对。我身边的老师、朋友和同门各具禀赋,他们才华卓然,且精勤不懈,创作的作品惊艳灼目。人们常常瞩目于流行,却不知他们早已在艺术、美学、文学等学科的前沿领域持续开拓着新的发展空间。传统思维下的研究与之相较,在品级上高下判然。“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他们皆以厚壤奉养自身所好,滋养性情,成己之美。我非要成为他们,他们有他们的活法,我也得走自己的路,但存养的道理是相通的,只是存养是有基础与前提的。去年年底,父亲寄我两副手写的对联,“财聚黄金地,福满富贵门”和“鸟传如意音,梅报平安信”。我选前联贴在了大门上,说,我以我为美,这就是财和福,就是黄金和富贵。

A:现在许多后浪青年有志于学问却没有方向,从你的经历出发,觉得该怎么着手?

L:其实,真正想做学问,哪里都能做,当下做学问的方式也是多元多样的。关键是问一下自己真正喜欢做什么,以及该怎么去做?我说过,做学问贵重。重价必然重工。中国古代也有数亿人,都是禀赋不凡之人才有机会被供养读书,脱颖而出的更属人中龙凤。我们当下做学问之人林林总总,比于古人浩若烟海,做出的学问就真比古人高明多少么?其实未必。所谓的真正学问推进,绝非颠覆性的,而是基于本源性问题,在前贤的基础上接续开拓的。哪怕只有一点点,也都是相当了不起的!我们动辄说颠覆性创新,多是基于当下的学科知识体系下,横向拓展了一点知识信息而已。不过,当下社会发展更富多元化了,我们个体发展在新的知识体系、学科体系下也有了更多发展机遇和可能性,可以依循自身的兴趣、爱好做出更大范围的探研,进而有可能在多个维度在本源问题上回归、追溯和思考,由此社会也会呈现多元繁盛的发展样貌。这是“美的人”遵循内心的指引,不断成长的,也是求真的和品质性的。如今,我也会每天分配出时间来读书学习,准备创作新的作品,沉浸其中,且自得其乐。我也将诸多日常业务工作视为方法,不断思考总结,万法而归一。这便是我本来美成长的见证。见证是为了归正。此刻,我小心翼翼,保守着自己,而未敢轻肆,因我还远远达不到赞颂的品级。

A:《普及美学传播学》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L:其实,我刚才上面讲的这些就是啊。

 

(责任编辑:白梓)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启事 | 免责条款 

版权所有:华焦网
免责声明:转载本网原创内容请注明出处。本网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 请联系本网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备案号:豫ICP备2021029863号-10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