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华时事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正文

“穿针引线”非遗活 织就古今“双面绣”

   来源:中共东阳市委宣传部   日期:2023-03-20 08:33:40

——浙江东阳非遗工坊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图为东阳木雕小镇,特色产业风貌区一角

东阳历史悠久,素有“婺之望县”、“歌山画水”之美称,被誉为教育之乡、建筑之乡和工艺美术之乡。东阳木雕、东阳竹编等非遗精湛技艺闻名中外。

“非遗市集”,热闹开市。图为东阳卢宅非遗市集

融东阳木雕、石雕、砖雕及彩绘艺术于一体,尤以木雕艺术最为精湛的东阳卢宅建筑艺术,声情并茂的金华道情,精致华丽的东阳竹编灯饰技艺,简约精美的植物印染和蓝印花布……在东阳的广袤乡村,横店影视城、卢宅景区的非遗街区,一个个非遗综合性展示保护基地和交流平台,汇聚了272名非遗传承人、150个各级非遗项目,各类具有代表性的非遗技艺、特色表演通过线上线下方式集中亮相,受到观众的青睐。

“作为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宝贵的精神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头“汲古”,一头“润今”,守正创新,推陈出新,如何把非遗文化传承好保护好?如何让非遗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聚焦“激活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活用‘财政政策+金融工具’,协调各方,汇聚合力,搭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非遗工坊‘四合院’,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助力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东阳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赵锋坚定地说。

“穿针引线”非遗活

擦亮“非遗文化”底色,做实“非遗工坊”品牌

实现“古“与“今”良性互动,“非遗技艺”助“千村发展”加速,推动新兴产业提档升级。

让古老的“非遗”成为新时尚。图为东阳竹编、东阳蓝印花布产品展示 下图摄影/李永刚

“一边照顾家人,一边带动大家制作蓝印花布赚些钱,还通过开设非遗研学体验课程,让更多人体验感受非遗的魅力,一举多得。”蓝印花布东阳市级传承人林栖说,让更多人会技艺、能设计、有品牌,好生活让明天更有奔头。

林栖精神文明“双丰收”的背后是工坊集群非遗文化绽放的结果。政府引导、规划引领、市场运作、守正创新、盘活资源,社会搭把手,出份力,非遗来上手、展技艺……资金、人才、培训、场地等方面汇集非遗工坊集群,可谓软硬兼施显魅力、刚柔并济有活力。

“这里文创氛围浓厚”“既有奖补,又有免租,财政部门联合其他相关职能部门还有乡政府给予暖心政策支持”“每当遇到困惑的时候给予贴心指导”……吸引四海乡贤,广纳天下英才。赢得“非遗人““背包客”一片赞誉的背后,是深化“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构建非遗“IP生态链” ,蹚出“非遗文化+农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非遗工坊,也让村民居家就业增收致富的梦想逐渐成为现实。

“传承发展浙江优秀传统文化”获省政府督查激励、成功创建省传统民居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入选省非遗助力共同富裕试点地区、设立“扶持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专项资金”……东阳“非遗工坊典型案例”的背后,是居家就业致富,积蓄乡村人才“两不误”。通过开展技能培训、派发生产订单,送图纸、原料上门,帮助群众实现居家就业。据统计,目前东阳市建设非遗工坊17家,其中,省级3家(六成工坊于农村),月均产值超5400万元,带动就业约1700余人。

“‘唤醒非遗活力,靶向扶持需要找准‘支点’。”东阳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会同相关部门出台具体措施,摸清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家底,精准施策:分级、分类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持续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同时,东阳市财政每年安排100余万元用于支持民俗文化节、非遗夜市等活动培育。

拥有持久魅力,方能“长红”。“非遗+文旅融合”是揽到“回头客”的关键。

作为浙江省“非遗助力共同富裕”试点地区、省级传统民居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近年来,东阳持续探索文化+旅游+商业+产业等新模式,新业态助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一边联致强,横店影视城和木雕小镇、卢宅景区抱团发展。一边揽才准,牵手校园产学研,通过引入第三方运营机构,对非遗特色街区实行专业化管理,以特色街区带火消费热情,用特色文化点亮“精品线路”。

漫步东阳江畔,“文”风拂面,“清”流润心。 1条省级非遗精品旅游路线、4条非遗主题研学游线、20个非遗旅游景区景点、10个“东阳民居”特色村、年接待游客超280万人次,门票收入约1.4亿元……“三乡一城”民居驻,“歌山画水”坊间游,成了“既要物质富裕,也要精神富有”的真实写照。

织就古今“双面绣”

激活新业态,拓展“活”的空间

整合山水资源、迎合非遗特点、融合文旅特色、集合业态特长——穿针引线,织就古今非遗“共富图”。

图为“三十六院”——美学院一景 摄影/李永刚

三单乡,地处东阳、磐安、新昌、嵊州四县交界,故称“鸡鸣四区”。这里平均海拔500多米,负氧离子在20000以上每立方,是国家级生态乡镇。

阳春三月,天蓝地绿水潺潺。车行驶往三单,一路起伏,摇曳的绿,恰似层层涌动的浪,澎湃着勃勃生机。

蓝天白云映衬下,蓝印花布“山村”晾晒,显得格外净、绿、美。 上图摄影/李永刚

溪畔,非遗绽放,飞针走线,昔日“村嫂”变“技师”,织就古今“非遗共富民居图”——

山这头,非遗工坊、美学院、展示馆、研学中心、竹林公社……描“点”画“线”,用丰富多彩的创新形式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清晰地勾勒出“三十六院”守正创新之路。

山那头,“深呼吸、放下心、享轻松”。一片片“蓝草”绿意盎然,一层层梯田油菜迎风绽放,一座座小木屋、一顶顶帐篷“远望星空”……聚焦“最美乡村”,从山水田园到“诗和远方”。

“游客进村,‘山货’出乡。”从土墙破瓦一锄头,出门沿着荆棘走,到守望云海非遗端,漫步丛林共富间的蝶变。

三单“两山”,同享意味“深藏”,同绘诗情画意。据了解,计划总投资10亿元的林栖三十六院项目,将覆盖三单乡全域。目前一期项目投资近1亿元,打造了蓝印花布、植物染、传统纺织,银器、木艺等多个非遗手工作坊。昔日村小学化身非遗展示馆及博物馆、40余间“老农房”变身四大非遗主题民宿……目前,仅旧屋修缮费用已逾千万元、劳动力工资支付1500余万元,带动当地就业500多人,吸引游客超6万人次。

“微改造、精提升”。图为一栋栋闲置房在“修旧如旧”中焕发生机 摄影/李永刚

老房迎新生,农人揽新活。“这头劳而有获,村集体经济收入过百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53万元,带动高山原生态农产品销售超200万元;那头八方合力,178间农房已流转。周边5个村,数百间闲置农房也已进入设计、施工阶段……村强民富路更宽。”三单村党支部书记单立良认为,越有底气,越干越有信心。

“呵呵!除山林山地流转能给家里每年带来固定收益外,土灶‘竹筒宴’不下16万,妻子项目管理有个7万,大学毕业就主动回基地干财务的儿子,现在也有个6万了……”自从正式“归队”后,单志强和妻儿各自忙碌,日子自然也更有奔头了。

昔日,荒山坡、空心村、黄泥房,如今,已蝶变为“生态美”“活力足”“人气旺”的缩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里不仅有诗情画意、儿时记忆,还给我们带来了更清洁的空气、更干净的水、更安全的食物……我们非常希望将山里天然健康的生活方式分享给更多的人。”来自湖南的默哥和玲姐,一起打造食宿一体的美学生活空间,正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这里深度体验。

“‘唯有精雕细磨,方能耀眼呈现’,是我一直以来坚守的信念。”贵州花丝银饰手艺人阿辉每天在工坊里,用“指尖老技艺”,干起一片新天地。

“现在只要有人愿意来学,我就愿意教!”来自湖北的青年设计师千里,已成为山里蓝染技艺传承的新生力量,一头手把手教授制作技艺,吸引更多的人来共富工坊创业就业。一头心贴心对待家人。“接下来,会尽快把家人接过来,让母亲享受这里淳朴的田园生活,让女儿入学三单,给‘农村娃’一个‘花样’童年。”

“同饮一江水,共护三单美。”现在有越来越多像默哥、玲姐、阿辉、千里一样,“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同饮一江水”。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却爱上了同一片土地,向下扎根,向上成长——技艺高手,工作助手,生活帮手。

“迈向共富田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更多优秀传承人,让“老手艺‘绽放新光彩,关键是增强农户自身‘动手’能力,强化“造血功能”激发内生动力。”15岁时走出这座大山,三年前,林栖怀揣着对家乡的眷恋和对“儿时记忆”的不舍,重回三单,与乡、村党员干部一道,领着乡亲们围绕“三十六院”持续添砖加瓦。

林栖是三单乡三单村人,“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从“蓝苗”成长“蓝材,”织就“蓝图”,艰辛步履背后,是一个个付出持久的努力。

如何让藏在“山村”里的非遗绽放更迷人光彩?道道山坎,合力翻越再攀高。

“省、市、乡、村协同发力,形成合力,精准发力,用非遗之光点亮山乡文旅共富路。”三单乡党委书记朱静超信心十足地说,作为2022年浙江省财政厅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共富乡村试点项目,三单乡“非遗文旅项目”除获得省财政2000万元奖补资金,同时还获得东阳市财政2000万元配套资金支持。

携手共富山两边。“横店·三单”山水相邻,随着一年前共富联盟成立,携手奋进非遗文化产业,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场景正逐步显现:横店集团投资建设1座主馆和50余座不同文化主题的泛博物馆群,展示影视文化与非遗文化,普及非遗知识。

活用财政“小杠杆”,撬动发展文旅产业“大效应”。不断推进和扩展非遗东阳样本。

“我们一定管好用好这笔宝贵的专项资金!”“迈向共富路,文旅融合我先行!”浙江省财政厅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影视文化、文化旅游、文化制造等9大内容进行重点扶持,2023-2025年,计划每年向横店、三单相关项目实施奖补1000万元。

“共富田野”迈新步

东边产业开新花,西边产业结硕果

“接长手臂、扎根工坊”“实现对非遗传承人和非遗文化产业进行全流程有效监管和更贴心服务”

非遗技艺,匠心传承。图为东阳竹编非遗传承人蔡红光(左二)在传授竹编技艺

“眼前‘老字号’开新路,手里‘泥娃娃’受追捧。”走进横店影视城外滩景区,漫步于玲珑街,游客在时空穿越中,尽享文旅盛宴。“玲珑街项目融合非遗工匠生活美学、沉浸式体验场景、综合购物等多种业态。”横店影视城景区运营管理中心副总监葛德胜说,“推陈出新,努力让更多的人在游览中走进非遗、了解和喜欢上非遗文化。”

聚焦横店,放眼东阳,在电商平台购非遗好物,看非遗展、买非遗文创、体验手工艺乐趣……“非遗”遇见“时尚”,好物带回家,已成为日常。

“仅蓝印花布一项,预计年销售收入可达8000万元。”林栖三十六院项目,通过创立“双喜”蓝印花布等非遗工坊品牌和“五谷丰登”农特产品,开通抖音账号,让款式、种类多样的非遗工坊产品和农特产品依次进入直播间,依托互联网走向更远更广阔的市场。

如何让更多老技艺开新花、结硕果?如何擦亮“金字招牌”、“创”出更多“新时尚”品牌?“要顺势而为,也要乘势而上,非遗圈粉更需要弯道超车。”

“多措并举,推动非遗品牌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东阳通过品牌培育及品牌名称有奖征集、《农文旅ip项目奖补办法》等,持续深耕文旅主业 激活特色品牌活力。“吴宁守艺”非遗公用品牌、“东白”非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一张张“非遗名片”,不仅提升了东阳儿女文化自信,也为外界更好了解八婺传统文化,“打开了一扇窗”。

从坐商走向行商,从电商驶向智商,直至“炼火”成骄傲浙商——四级非遗“齐步走,内联外拓“互携手”,省市内外“齐发力”。

非遗工美技能大赛,打造东阳“文化工匠”。图为木雕大赛现场

向下扎根深,影视、木雕、古宅等非遗研学基地抱成团、联致强。举办非遗学堂、研学游等活动逾千场。同时在市域院校开设工艺美术专业,招收学生近400人;创立非遗青创基地,组建非遗学生社团……

向上揽才准,搭建政校企合作桥梁,构建创新型协同育人模式。企业出资400余万元,财政奖补100万元,在省内率先建设中央美术学院驻东阳传统工艺工作站,并与多家专业团队合作,承办国家级论坛、高校实训、接待国际学术交流团等,已成为常态;

既要产学研拧成“一股绳”,更要让非遗“老手艺”走出去。如今,非遗帮扶让“软实力”成东西部协作“硬支撑” ,东阳在贵州、湖北等地开展非遗技艺培训,惠及当地百姓2000余人。

“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让传统工艺开出永不凋零的灿烂之花。”赵锋说,下一步,将会同有关部门持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推动非遗学科专业建设,鼓励传承人参与院校学习和企业生产,提升他们的创新创造活力和传承发展能力。

“常吟非遗谱,山乡绘新图”。齐心协力,扎根一方乡土、搭建“十面工坊”、撬动百亿产业、激活千年技艺、溢出万亩“文香”。东阳上下,正向着“一十百千万”——非遗“共富工坊”数字经济坚实迈进。(文/童盈 李永刚 程婧 图/除署名外,均由中共东阳市委宣传部提供

 

(责任编辑:白梓)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启事 | 免责条款 

版权所有:华焦网
免责声明:转载本网原创内容请注明出处。本网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 请联系本网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备案号:豫ICP备2021029863号-10

回到顶部